风月轩又玄子
《浪史奇观》明代长篇色情小说。又名《浪史》、《巧姻缘》、《梅梦缘》,作者署名“风月轩又玄子著”,其姓名不可考。现存有啸风轩本与日本抄本。小说凡40回。可钱塘秀才梅素先的一生风流韵事。
梅生仪表堂堂,兼具文才,好交游,爱美色,人称“浪子”。一日春游,浪子被王监生妻李文妃美貌吸引,遂动邪念,设计成奸。自此,两人私通,泄欲无尽。之后,浪子又与邻家赵大娘、妙娘母女及文妃婢女先后成奸。浪子见李文妃义姐、寡妇潘素秋娇艳过人,又起欲火,求得重金引钱,终与潘素秋结为床第之欢,淫乱不止。监生死后,遂娶文妃为妻。浪子不仅与同性伴侣家仆陆珠有染,且让其妻与之交合。他到故友司农丞铁木朵鲁家,铁木妻安哥及妾樱桃、文为浪子的风流所动,4人相继勾搭成奸,铁木入山修道,将妻妾、家产委于浪子。浪子两年后,登黄甲,赐进士出身,但他未听选而告病归里,与两位夫人,后娶的7名美女,继纳的11个待妾,共20个房头,每日饮酒赋诗,调情作欢,快活无比,人称他为“地仙”。浪子梅生是历代描写纵欲行乐小说中,罕见得以善终的人物。这与作者的性观念直接相关。作者还在书中强调男女应具有平等性享乐的权利,这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观点,但作者在书中大肆宣淫,对性享受的过分看重与欣赏,全然不顾及一切常纲理教,这也即是此书的负效应所在。因此,作品一经问世,便遭严令禁毁。4ti,
邺华生
《素娥篇》以武则天之侄三思与侍女素娥的艳情作为框架,以小说的面目问世,但它着重描写的却是行房的四十三种姿式,如掌上轻盈、花开蝶恋等。 从历史上看,民间的俗文学难登大雅之堂,艳情小说更是官方、社会舆论和那些假道学先生们的眼中钉和肉中刺不仅会遭到没收、查禁、毁版、焚烧,而且一扫再扫,但是它们毕竟是社会大众的需求,具有广泛的市场,所以,它们从来没有在地下消失过。可谓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但是强大的封建统治阶级也不是吃素的,所以不少古代房中术文献、艳情小说永远地消失了,也有一些经过“出口转内销”的途径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其原来的面目,特别是百多年来的几代学者都有不辞辛劳地、漂洋过海去读中国书或从海外“淘宝”,复制觅回一些珍贵资料,让我们有幸了解中华民俗文学的全貌(接近而已),这也是中国特色吧。
比如从俄罗斯淘回的《姑妄言》,108万字的巨著,其性学价值远在《金瓶梅》之上,其反映出古代的房中术理论、那个年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性风俗、深刻的性心理和丰富多彩的性行为方式,颇有研究价值。十多年前大陆也曾侥幸出版过,不过大多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洁本。其目的不外乎提高人们的性生活质量,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。
还有些是孤本,如《素娥篇》,珍藏于美国金西研究所,是他们的镇所之宝(2005年,我在访问该所期间有幸带上白手套一睹这一珍品,做为中国性学家至今恐怕也是唯一有此幸运的)。《素娥篇》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图文并茂,既是编织成故事的小说,又是春宫画册,其他小说仅有很少的插图,《素娥篇》却图文各占一半。讲的是武三思和素娥的性爱故事。台湾学人复制了该书并在台湾出版发行,我最近认真详细阅读的是台湾的版本。
《素娥篇》全书43章,主人公热衷于变换性活动方式,不能不说他们的确在努力追求性福生活。描写的十分生动精彩。
我统计了一下,性交完完全全发生在室外的有17章,发生在开放的室内环境的也有16章(虽然是室内,但是在无门无窗的亭台楼阁,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半个室外),纯粹在室内的只有10章。可见那时人与自然还是比较和谐的,人们崇尚自然,不愿意脱离自然环境。
只是俩人做爱的有22章。有侍女伺候的有21章,侍女或端茶递水(有6章),或一旁听候差遣或暗中偷窥(有7章),或直接参与服务(有8章,仅仅服务而已),可见当时权贵人家使用奴婢的现象十分
青心才人
《金云翅传》,又名《双合欢》、《双奇梦》,作者 青心才人,明末清初流行小说,传阅颇为广泛,後在中国遭禁毁,却在海外广为传播。
北京员外王两松,有子王观,长女王翠翘、次女王翠云。清明节合家扫墓,翠翘题诗凭吊京城名妓。有富家秀士金重亦至此,与二女互相会,引为知己,并于园中假山洞内相会,谈终日而不及于乱。至晨,忽报金重叔父丧于辽阳,金重即与其父登程而去。后王家蒙冤,父亲性命可危。翠翘决意卖身相赎以保其家。翠翘至临淄,不料马氏己将她买去为娼,与鸨母相抗,自刎不从。后被设计,严刑拷打,翠翘被逼从娼。
时有无锡书生束守,从父游学至此,极爱翠翘,束守以银赎身,翠翘落籍从良。但束守妻乃吏部天官之女,极妒。束守不敢言此事。其妻表面佯作不知,暗中使人将翠掠回。及至束守归家,与翠翘相见而不敢相认。宦氏命翠翘于束守身前执壶,极尽凌辱。因请出家,于观音阁写录经卷。后事泄,翠翘为人贩转卖至台州,再落为娼。
时有相好徐海为之赎身另居。三年后,徐海起事,率兵迎娶翠翘,并为之一一报仇。后徐海兵威日盛,大败官军。徐海听从翠翘劝告受招安,不料官军假招安,真剿除。徐海中计,被乱箭射死。翠翘赐配与军酋,后投身江中以谢徐海。适觉缘久候于此,将其救起,暂栖云水庵中。金重自辽回家,后中进士,任数职。一日与王氏父子寻访至钱塘江,闻翠翘投江,乃与之相见。十三年生离死别,众人悲喜交加,皆劝翠翘与金重再结旧盟。翠翅只愿结夫妻之礼,不行夫妻之实。后金重升御史,一夫二妻,为后世传送。
此书据史改写,明清间述王翠翘事者,尚有茅坤《纪剿徐海本末》及《附记》、王世贞辑《续艳异编》、余怀《王翠翘传》等。
齐东野人
《隋炀帝艳史》,明代齐东野人编著,凡四十回,故事内容主要写隋炀帝的各种奢靡生活,作者大量参考唐宋的笔记小说,作者于崇祯辛未年(1631年)自序:“构《艳史》一编,盖即隋代炀帝事而详谱之云。”“根据《大业杂记》、《隋遗录》、《海山记》、《开河记》、《迷楼记》诸书,很少虚构。”《凡例》又云:“今《艳史》一书,虽云小说,然引用故实,悉遵正史,并不巧借一事,妄增一语,以滋世人之惑。”“风流小说,最忌淫亵等语以伤风雅,然平铺直叙又失当时亲昵情景,兹编无一字淫哇,而意中妙境,尽婉转逗出,作者苦心,临编自见。”
清朝褚人获根据《隋炀帝艳史》、《隋史遗文》等书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《隋唐演义》。郑振铎评价其“影响于后来的小说很大,褚人获的《隋唐演义》,前半部便全窃之于《艳史》,《红楼梦》的描写、结构,也显然有《艳史》的启示,确是一部盛水不漏的大著作”。
小说在“巍焕无非民怨结,辉煌都是血模糊”的基调中,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隋炀帝杨广荒淫骄奢、纵欲无度,终至亡国覆朝、身败名裂的一生。
小说以正史和宋人的笔记小说为基本素材,加以组织和敷衍,既不违背史实,以不拘史实,脉络清晰,描写细腻,文笔清新自然;有话本小说的畅达而无其鄙俗,有文人散文的典雅而无其晦涩,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。
隋炀帝杨广是历史潮流上一个著名的亡国之君,本书着力揭露和谴责的就是贯穿他一生的腐化生活:杨广生来聪明过人,颇有才略,但生性阴险贪婪。他先是谋夺太子之位,又在父皇杨坚病重时调戏庶母宣华夫人,将杨坚气死,一举登上皇帝宝座,从此开始了他淫佚放纵的皇帝生活。隋炀帝登基以后,骄奢纵欲,全不顾国家利益和百姓生活,一味追求个人享受。他首先定洛阳为东都,大兴土木,建起三山五湖十六院,精选天下美女。
鲁迅
《华盖集》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。收录了鲁迅在1925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一篇, 包括《咬文嚼字》,《青年必读书》,《论辩的魂灵》,《夏三虫》,《忽然想到》,《我观北大》,《碎话》等。 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。现编入《鲁迅全集》第3卷。
《华盖集》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,锋芒所指,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。“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,对于中国的社会,文明,就毫无忌惮加以批评……”《华盖集》语言凝炼精悍,勾画典型形象,讽刺深刻而精辟。
附裘沙和王伟君插图。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“揭示鲁迅思想体系”,执著探索,苦心构思,大胆创造,以“理解的准确,表现的深刻,艺术的精湛”再现了鲁迅的世界。
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5年间所作杂文31篇及题记和后记各1篇。《华盖集》与封建主义和洋奴买办文化思想作斗争,锋芒所指,已从广泛的社会批评转到激烈的政治斗争。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,对于中国的社会,文明,就毫无忌惮加以批评……《华盖集》语言凝炼精悍,勾画典型形象,讽刺深刻而精辟。
鲁迅
《华盖集续编的续编》为鲁迅先生作品之一。《华盖集续编的续编》,杂文集,鲁迅撰。收入鲁迅1926年写的6篇杂文,1927年1篇,共7篇文章。收入《鲁迅全集》第三卷。鲁迅事迹参见《读书志第二千一百三十部・》。
《华盖集续编的续编》包括《厦门通信》、《厦门通信(二)》、《的成因》、《关于等》、《所谓“思想界先驱者”鲁迅启事》、《厦门通信(三)》、《海上通信》等7篇杂文。
鲁迅在序中说:在厦门岛的四个月,只做了几篇无聊文字,除去最无聊者,还剩六篇,称为《华盖集续编的续编》,总算一年中所作的杂感全有了。
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,为了维护正义,不惜“横眉冷对千夫指”;他是“真的猛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”;他是这样的勇敢无畏,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“将奋然而前行”的脚步。并且鲁迅对青年是很爱护的。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也是一个理智深刻的人。他深爱他的祖国,痛恨残踏祖国的外国列强,所以他的一生都是在努力拯救祖国,所以他总是与列强针锋相对。同时,他也看到了国人思想的麻木性,国人性格的劣根性,这在《的成因》中说的非常清楚透彻。为此他弃医从文,一生致力于改造国人的思想性格,努力把国人某些不为人注意的病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,让人们在震惊的同时能醒悟其身;他也看到外国的许多优点,他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,对待外国文化他主张实行“拿来主义”。
鲁迅的思想是有阶段性的,发展路程大体为从进化论到阶级论,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。在写《华盖集续编》及《补编》的当时,鲁迅对革命者流血牺牲所产生的社会影响,是有一定的认识的。例如他看到“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,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;真的猛士,将更奋然前行”;对于“庸人”或“无恶意的闲人”的健忘他是不满的,要对其批评,使其觉悟,显示了其启蒙主义的色彩。但当时的他还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者,他对于人民的积极力量还缺少充分的认识,所以他又表现得有点迷茫,“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”! 评:七篇杂文明思想,勇敢无畏不彷徨。 奋然前行针锋对,血色之中见希望。
鲁迅
《且介亭杂文》(“且介”读作“租界”,因为有一段时间,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,这个地区有“半租界”之称。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,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,因此将“租界”二字各取一半,成“且介”,以表憎恨。“且介亭”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,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。)
1935年,鲁迅居住在上海闸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,即“半租界”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,命名为《且介亭杂文》,“且介”即取“租界”二字各一半而成,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。后又有《且介亭二编》、《且介亭末编》。
《且介亭杂文》共三集,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同时出版。前两集由鲁迅亲自编定,后一集里部分稿件也经集中,其余则由夫人许广平代为辑成。这些杂感不仅技巧圆熟,论证丰富,而且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,也大都经过融会贯通,遵循杂感的特点结合在具体的内容里,符合于中国成语的所谓“深入化境”,在艺术上表现了突出的简约严明而又深厚朴茂的风格。
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,对帝国主义十分的痛恨,因此将“租界”二字各取一半,成“且介”,以表愤慨之情。“且介亭”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写的,将“租”与“界”的“禾”与“田”去掉,表示先生不愿将自己国家的“禾”与“田”让给帝国主义。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。
鲁迅
《且介亭杂文二集》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,收录了鲁迅在1935年所写的杂文四十八篇。包括《隐士》,《漫画而又漫画》,《人生识字胡涂始》,《论“人言可畏”》,《再论“文人相轻”》,《名人和名言》,《逃名》,《陀思妥夫斯基的事》,《论新文字》等。
《且介亭杂文二集》是鲁迅先生的杂文集,收录了鲁迅1935年所作杂文四十八篇。杂文是鲁迅创造的一种新型文体。这种文体既吸收了英国随笔篇幅简短、绵里藏针、微而显著、小而见大的特色,又借鉴了魏晋散文“清峻,通脱,华丽,壮大”的文风,特别是继承了魏晋文章的骨力。其杂感和短评,是鲁迅杂文的骨干,侧重于议论,融会了诗的境界、形象和美的文字等。它是诗与政论的融合,是史笔与诗情的结晶,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体,是战士和诗人一致的产物。